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与骆家辉三次面对面

 

政治生涯:他沉稳、严谨、勤奋并追求完美。

 

家庭生活:他是模范丈夫,也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今天博文的主人公骆家辉(Gary Locke)无须过多为大家介绍。两年内,我十分高兴能有三次机会见到大使,场合截然不同。每一次短暂的经历都拓宽了我对骆家辉的了解范围,令我亲身体会到他扮演不同角色时的特性。

 

第一次见到骆家辉,是在“鼎泰丰”,大使先生和太太李蒙(Mona)及三个孩子坐在我们的邻桌。惬意的午后,和家人享用精致点心的画面,已随时间推移淡化了。想必有些读者和我一样,有幸能在自己最喜欢的餐厅中巧遇到这位行事简朴、低调的大使吧!

 

第二次的见面是最令我难忘的。2012年11月,我在学校成立的环保社团“根与芽”(Roots & Shoots)在层层筛选之下,从全国600余“根与芽”小组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珍·古道尔环境文化交流中心(The Jane Goodall Institute)颁发给20个小组的特别奖项。在英国著名科学家、环境保护学家珍·古道尔博士及其组织所主办的晚宴上,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和英国驻华大使吴思田(Ambassador Sebastian Wood)轮流与古道尔博士向包括我在内的4名学生代表颁发成就奖。典礼结束后,一直以来对外交事务着迷的我边抱着奖状,边时不时情不自禁地将目光投向前方大使的桌上。骆家辉正与左手边的吴思田及右手边的古道尔博士边享用餐后甜点,边聊着天。之后,古道尔博士参与现场的签名活动,骆家辉及吴思田则留在原位。我见时机不错,便带着自己设计的,写着“XX学校高中生”字样的名片走向他们的圆桌。大使们听到我落落大方的自我介绍后,非常友好地再次祝贺我们的环保社团取得荣誉,微笑着与我寒暄了几句。当时我的脑海中不仅加深了骆家辉“没架子”的印象,也感受到了骆家辉身为大使的社会责任心和作为一名父亲,对(环保)教育的重视。此次见面的合影及那珍贵的回忆,我一直收藏着。

 

第三次,是在2013年年底的财新峰会上。当时,骆家辉大使已宣布辞职。他在演讲中(http://video.caixin.com/2013-12-19/100619730.html)多次使用引典的手法,借鉴了包括商鞅和美国民权运动在内的中美两国历史典故。在上篇博文《国际教育体制的酸甜苦辣》(http://xuxiaoyi.blog.caixin.com/archives/68436)中,我与大家分享了国际教育体制所强调的“Open-mindedness”(思想开阔性)。对我来说,骆家辉那次的演讲和他之后接受胡舒立总编采访的答复(作为美国驻华大使唯一的遗憾是未能完成游历中国所有省份的原计划),充分体现出他作为一个“lifelong learner”(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的“Open-mindedness”。这是外交官必不可少的特征吧。

 

有些人将骆家辉比作“香蕉”,外黄里白:黄色的皮总有一天会腐烂,白色的内在才是实质。自幼以“完美主义者”自居的骆家辉,自称两年来的中文水平仍然很“terrible”,于是拒绝在“鲁豫有约”和公众场合中用中文和大家沟通。也许骆家辉是大家所说的“中国人中英文讲得最好的,美国人中中文最差的”人,但是我则认为这根“香蕉”已经在许多中国老百姓中留下了永远不会腐烂的回忆:黄色的皮肤所代表的亚洲家庭背景成就了白色的美国心,而他美国心又为黄色所象征的亚洲争光。毕竟,骆家辉在美国历史上打破三项“第一个”记录,在此方面可以与奥巴马总统相媲美。

 

上周离开北京的大使,此时此刻,应该在与家人享受欢乐的时光吧。在二月底的《舒立时间》中向大家透露,自己回国后会教大女儿开车、小女儿滑雪,并和儿子一起运动。骆家辉辞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大女儿能回国完成高中最后两年的学业。他曾表示过,自己愿意将家庭放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之前。不过,一种观点强调这位华裔父亲将儿女送回美国对中国人来说,是可悲的。

 

提到教育,骆家辉在任期内的成就之一是中国公民赴美签证过程用时的缩短及签证时间的延长。这与留学有着很大的挂钩。作为即将赴美留学的我,心存一个疑问: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高中生十七八岁背井离乡去美国留学,有多少人会回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造福于祖国,又有多少会留在美国,成为未来的“华裔”父母,将子子孙孙留在他乡?

 
话题:



0

推荐

许筱艺

许筱艺

99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哈佛法學院2021屆 Juris Doctor、哈佛亞洲法律協會主席。美國聯邦法院 judicial law clerk。2018年以最高榮譽畢業於美國頂尖文理學院Pomona College,大三時入選美国大学优等生协会Phi Beta Kappa並擔任西班牙語榮譽協會主席。多家國際刊物撰稿人及專欄記者、《克萊蒙特法律及公共政策期刊》總編及《北美聯合法律期刊》創始人。劍橋大學唐寧學者。羅德獎學金最終候選人。

文章